什么是专业性危机?
中秋期间,休憩赏月之余,照惯例也约了三五好友一起交流近况、分享心得,巧合的是,这次来的几位都是专业人士,不仅有律师,审计师,还有医生和老师,而我则成为了咨询顾问的代表。
其实跟不同的专业人士交流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不过后来画风则慢慢变成了乙方的吐槽大会。做审计的朋友则聊到了年初某国际大所员工的55页PPT举报事件,觉得夹在甲方要求和专业原则之间的确很难,而律师朋友则在假期恶补去年的神剧《沉默的真相》,慨叹剧中检察官翻案的不易,而我这个多年老顾问,也当仁不让地讲起了作为乙方的苦闷,而医生和教师朋友则在一旁苦笑,直言这年头乙方不好当,面对患者和家长,自己的郁闷也有一箩筐。
闲谈之时,我也并没把大家的话当回事,觉得充其量也只是同病相怜的老友,发发牢骚放松身心而已,不过现在深想下来觉得这还确实是个影响广泛的问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与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的乙方吐槽甲方的讽刺热帖相比,其实这些现象似乎在总体上暴露出了一个相当深刻的问题,那就是在经济转型时代的中国,专业性危机正在逐步逼近。
那到底什么是专业性危机呢?简单来说,就是专业人士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坚持其专业性,而导致问题不断累积并最终爆发的危机。我这么说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们不妨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其实教师、医生、律师、检察官、会计师,审计师,当然也包括咨询顾问,都是典型的专业人士,我们可以从他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典型情境,来看看与他们有关的专业性危机,当然您也可以思考下,如果是您处在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四个典型情境下的专业性危机
医生
典型情境(常规发烧,非新冠):爸爸妈妈带着4岁的小朋友晚上来儿科看急诊,因为小朋友从当天下午就开始发烧,并且已经发烧到了38.5度。家长心急如焚,要求医生马上给小朋友打点滴(抗生素),并且加退烧药,让小朋友尽快退烧,以免烧出毛病。
在这个时候,医生就面临一个专业性的选择了,如果医生坚持自身的专业性,他应该告诉小朋友的家长,当前的发烧只是自身免疫系统的一个自然反应,常规来讲几天就会自然消退,需要做的只是进行物理降温而非用药,只有在更高温度持续高热不退的情况下,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干预。而如果过早采用抗生素和输液,长期来看对小朋友的免疫力是不利的,所以现在需要做的应该是回家继续观察。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呢?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面对家长火急火燎的要求,医生很可能无法坚持自身的专业性,而屈从于患者要求打抗生素和加退烧药的要求,以平复患者家属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最终的结果,则是中国因为类似的原因成为了全球滥用抗生素和超标输液的头号大国。
检察官
典型情境(冤假错案,有举报):政法大学高材生,在农村支教时中发现当地知名企业利用辍学女学生对政府官员实施性贿赂,并进行举报。结果该企业与当地公安及黑恶势力串通一气,让黑恶势力将其杀害,并诬陷其是因对女学生图谋不轨被发现而跳河自尽,并就此结案。
这个时候,接到举报的检察官也面临一个专业性的选择,如果坚持自身的专业性,他应该以法律为准绳来主持正义,不仅需要基于详细的调查和证据推翻法院原有的审判,也需要从公安体系中挖出蛀虫,让犯案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给世人一个公正的交代。但是这可能会让他与当地整个公检法体系为敌,并且需要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生命。
所以,比较常规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相信大家也都能理解,面对这样四面楚歌的环境,势单力孤的检察官同样很难坚持自身的专业性,即便真的提起公诉,也很难真的不计代价的展开调查,在重重困难之下实现翻案。所以这也是早年腐败频发的时候,检察院系统失效,公检法系统窝案、串案比较多的原因。
审计师
典型情境(审计舞弊,放飞机):新近上市咖啡连锁零售企业,靠着大量补贴与便利的APP外送商业模式,搭配病毒式的媒体行销,迅速做大了估值获得了融资,在全国开出了5000家店,一夕之间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咖啡品牌。但是实际上公司通过虚增订单和成本等方式,大幅度夸大了其实际的业绩。
在这个时候,审计师同样面对着专业性选择,如果审计师坚持自身的专业性,那么就应该对这家公司销售额的猛增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并且应该通过大范围的实地店面调研,来验证订单量与客流之间的关系,并对成本进行更为系统的盘点,发现账面与实物之间存在的不对应问题。从而最终给出有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甚至拒绝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
但是,就像之前提到的PPT举报事件一样,客户对自己的问题早就了然于胸,所以承诺如果审计师能够忽略相关问题,提供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来年公司将大幅度提高审计费用。而如果审计师面对激烈的竞争,想保住这个客户,稳住业务和收入,显然在审计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飞机就成了惯性的选择。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违规的审计报告将对投资者的利益形成重大打击,并且对资本市场的繁荣造成深刻的影响。
咨询顾问
典型情境(否定意见,难权衡):高科技企业近期业务增长迅猛,管理层热情高涨,希望通过并购海外企业获得技术与市场,实现自身的国际化。但是由于不利的国际环境,欧美等先进市场能够被并购的标的数量稀少,而且这时候待价而沽的企业很可能存在致命缺陷。
这个时候,咨询顾问也在面对专业挑战,如果咨询顾问坚持自身的专业性,应该告诉客户经过谨慎的评估,海外标的企业在技术和专利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因估值过高而导致并购失败的几率相当高,所以客户仍然应该聚焦于国内市场,而且应该借助市场爆发,继续增大自身的研发投入,以构建自身长期的核心技术优势与竞争力。
不过,客户是怎么想的呢?客户认为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将业务延伸到全球市场,迅速扩大基本盘。一方面中国企业出海符合政策导向,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升业务规模扩大市场影响,从而为后期上市创造更好的基础。那么咨询顾问该如何选择?如果想收到钱很可能会顺从客户的想法。但是最终这种表面合理的建议,还是会深刻影响客户的竞争力,从而让其在长期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相信通过上面这四个情境或者说四个例子,大家能够明白。如果专业人士由于自身问题或者受到外部压力,无法坚持其专业性,那么最终的结果,短期毫无疑问会满足客户的要求,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是长期来看则会在相关领域造成难以想象的巨大负面影响,而这就是我所说的正在逐步逼近的专业性危机。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必须首先要澄清一下到底什么是专业人士,然后再来剖析其中的原因,常规的来看大众理解的专业人士指的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具有特别专长或者技能的人,从这一点上看专业人士似乎等同于专家的概念。但实际上如果从专业(Profession)这个词的法语源头来看,专业的概念指的是具有相当门槛,需要经过特别教育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工作。那么专业人士自然指的就是经过了这些教育和训练,来从事这些高门槛工作的人。
所以专业人士就有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专业人士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他们与接受服务的对象相比,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就使得服务对象成为了专业视角上的弱势群体。前面提到的教师、医生、律师、检察官、会计师,审计师,咨询顾问都是如此。那么为了制衡这个问题,专业人士就必须有某种自我约束的专业操守。
比如在医生这个专业领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需要背诵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明确作为医生对于患者的专业责任。而现在各国的律师和检察官等专业人士也必须要经历宣誓的过程,才算真正进入这个领域。当然这种对专业操守的约束,也会以官方权威机构的认证和执照的形式出现,但是更多时候,尤其是在现实的服务过程中,真正约束专业人士的还是其内心对专业操守的坚持,只不过这种专业的坚持会受到来自服务机构,客户群体,乃至市场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复杂影响,从而形成了专业性危机爆发的温床。
专业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对于当下正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专业性危机到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不妨从个人、企业和市场这三层不同的维度来探索一下,专业性危机日益逼近中国的真正原因。
个人视角
起点:忽视专业性发展
首先,我们还是从最开始提到的某国际会计师大所的55页举报PPT开始,我相信看过这份PPT的人,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会对PPT严谨的格式呈现和详尽的具体内容感到震撼。而作为专业服务领域的业内人士,在我看来虽然这份报告并没有管理咨询报告那样有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分析,但是无论是清晰的目录,简明的前言与声明,依背景-流程-证据-细节完整展开的具体举报事件,还是附录中与举报事件一一对应的法规、政策、证据等的详尽引用,直至结论提出和中英文双语的呈现,都以逻辑清晰、过程完整、细节丰富、态度严肃的方式展现出了一种难以辩驳的力量。所以在我看来,这份报告本身所展现出来的专业性,首先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在这方面也可以参考我们的文章《用PowerPoint构建影响力,你应该怎么做?》
而报告的架构、逻辑、过程、细节和风格显然也是作者专业水平的一种体现。所以单从报告内容本身来看,我相信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虽然这其中也包含着对自己所受待遇的种种不满,但是从字里行间,我还是能够感受得到作者对审计工作基本原则的坚持,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敏感与不妥协。其实这种对专业性的坚持,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已经有了四年工作经历,本来应该已经磨去棱角、融入氛围的新专业人士而言,已经是比较难得的了。因为现在不少人进入大型专业机构的目的,更多已经是为了获得百万年薪和职业跳板,已经很少有人在意对专业性的坚持与发展了,而这也就成了专业性危机产生的起点。
加剧:“合情合理”的危机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入职场时的一段经历,那时候自己对咨询行业的专业性也还没有明确的感知。在一个项目里,我负责一个小部分的研究和报告撰写。虽然也看了很多材料,并且在网上穷尽搜索,但仍进展有限。时间压力之下,我转念一想,其实客户也未必在意如此多的细节,不妨借助自己的想象和推理尽快搞定。结果报告在提交之时,不但被火眼金睛的项目经理发现,还把我直接拉到了老板面前。就在我觉得末日将近之时,老板的那句“所谓专业性,就是坚持最高标准,尽最大努力,对客户、公司和自己负责”,不仅敲醒了当时的我,现在想来这句话还犹在耳畔,并对我后来十几年的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相信对于一个初入专业服务领域的人来说,一个有着端正的专业价值观的导师真的是太重要了。但是,目前就国际大所举报事件而言,在不少有经验的专业服务人士来看,在审计服务过程之中放飞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而只是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之下的行业“变通”做法,而且他们认为举报者因为工作资历尚浅,并不能看到审计过程的全局和把控环节,所以很可能是有点小题大做了。这么说起来倒也是合情合理,但是也触及了专业服务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在现实利益和专业要求冲突时,到底要如何选择”。与前面的四个情境一样,对比现实的时间底线、业务压力、客户要求、职业发展和个人收入,这个虚无缥缈的专业要求,在“合情合理”的逻辑之下,显得不堪一击。从而让“合情合理的选择”成为了加剧专业性危机的关键推手。
泛滥:漠视对氛围改变
而且常规来看工作越久的人,就越对这些情况习以为常,开始对一些小事情、小问题熟视无睹,直到最后专业性危机不断累积变得无法收拾。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我有点吹毛求疵,因为在他们看来不管是什么服务,无非都是一个工作,大家拼命努力,无非也就是为自己谋求发展,谋求幸福而已,何必那么较真。但我觉得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把专业服务等同于了一般的工作,从而降低了对自身应有的要求,让自己离专业人士越来越远,离商人越来越近,赚钱自然成了首要关注。而实际上专业服务之所以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除了需要其具备的专业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对专业操守的坚持,如果没有了这个基础,这份工作与其他工作也就没有了什么不同,就更不配获得高薪和赢得尊重了。
说到底,这里面的核心是“对专业要求和现实压力如何在度上进行拿捏的问题”。而这种度的把握,在我来看是没有办法完全用制度来加以锁定的,真正约束专业人士的还是自身对专业操守的坚持,也就是说这其实变成了一个个人的选择。而这也说明,从价值观角度来看,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专业服务这个领域。只是市场的高速发展,开始让专业服务领域变得鱼龙混杂,才使得大家不再关注这个问题。而长期以来对专业性的漠视,也让专业服务领域的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在很多业内人看来,55页PPT举报不仅不是坚持专业操守的必要行为,反而变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举动,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从个人视角来看,专业性危机已经逼近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组织视角
自身弱小:专业服务机构的本底
当然,个人只是专业性危机逼近的一个维度。虽然很多专业服务领域,个人可以独立执业,但是其影响还远远不能跟专业服务组织相比。所以在这里我想更多从专业服务机构的整体视角来看问题。宏观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成长的40年,可以说给中国的国企、外企和民企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得去年中国的世界500强总数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中国专业服务领域的发展仍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不仅律师行业是如此,对于我们长期研究的咨询行业更是如此,在中美经济规模已经比较接近的情况下,中国咨询市场的规模仅为美国的1/10,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方面可以参考我们研究本土咨询市场的《清流研究系列文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所以至少从咨询行业来看,在中国专业服务机构的力量还远谈不上强大,甚至连市场对咨询到底是什么的认知都还存在问题。所以相比高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像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研究公司等等这些专业服务机构,在长期以来只注重规模的中国市场里,只一个辅助性的、次要的存在,不仅没有引起市场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对市场有独立影响的群体,很多专业服务机构甚至还处在挣扎求生的阶段。这样一来与所服务企业相比,其对专业性的坚持自然也就变得人微言轻了。
不受尊重:成功者困境的副作用
而从企业这边来看,自身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来自于经济高速增长创造的大好机遇,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自身勇往直前的不懈努力,而这两点似乎与专业服务机构的存在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企业对专业服务价值的忽视和对专业精神的不尊重。最典型的就是那句“咨询顾问的作用就是替老板说出他想说的话”。在过往十多年的从业经历中,我时常听到企业客户这么讲。
其实这点在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具体可以参考我们的译著《战略简史》的序章《理解战略之前,请摒弃三个传统观念》。但是更悲哀的是我也听到不少咨询顾问这么说,似乎在他们看来咨询公司作为工具人的命运已经难以改变,这也就难怪他们会对坚持专业精神嗤之以鼻了,因为这对工具人来说根本没有意义。不过我觉得这里面的根本问题,还是因为高速成长下的中国企业,普遍已经陷入了成功者的困境(Successful Dilemma)。
也就是说,企业家普遍认为我过去已经那么成功了,未来我只要照着这种方式一直走下去就还会获得成功,而咨询公司只要按我说的做,帮我来说服大家一起这么干,也就大功告成了。所以才有了上面那句经典的“工具人传话论”。但是仔细想来,其实这里面忽略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市场环境在变,再一个是成功的逻辑也在变。具体而言,现在的市场已经从过去的高增长变成了低增长,环境大不相同,而随着各个方面的影响,过往的成功模式被颠覆也早已成为常态。但是据我所知,很多企业并没有端正自身的视角来看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依然深陷成功者困境之中而不自知。对于专业服务机构依然是一边倒式的鄙视和命令的状态,使得本来可以贡献实事求是的研究和智慧的专业服务机构,仍然只能发挥传话筒的作用,从而在组织层面加剧了专业性危机的逼近。
缺乏平衡:企业家精神的单边困境
但是在组织层面,我认为专业性危机逼近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思维和理念上。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家精神缺乏专业精神的平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从企业家精神说起,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中国企业崛起的背后至关重要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在中国的广泛崛起。如果大家了解建国初期的历史,可以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家精神其实是被严格压制的,甚至会被看成是一种违法行为而送进大牢。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企业家精神才开始逐步走入历史的舞台,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和经济高速成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与之相比,由于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和专业人士影响力的欠缺,专业精神还很难形成有意义的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企业家精神的也不例外,企业家精神除了能够引领企业披荆斩棘,冲破重重困难获得成功之外,自然也会产生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甚至让企业误入歧途的负面作用。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比比皆是,之前海航集团、方正集团的破产和近期的恒大集团危机都跟这一点难脱干系。这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在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里,企业家精神的确吃的更开,可以一骑绝尘地成为主导企业发展核心力量;但是到了中低增长的市场环境里,随着复杂性的增加,企业家精神过于专断的负面作用也将被放大,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而在这个时候专业精神的崛起则会成为平衡企业家精神,弥补垄断决策问题的重要补充。目前看来企业对战略、战略部门以及专业服务机构重视度的提升,也正是反应了这一趋势。但是即便如此,对于很多公司而言,老板即战略的情况,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不仅让战略部门的处境相当尴尬,具体可以参考我们的《一个败走民企的首席战略官能带来什么启示?》,也让专业服务机构无所适从,从而成为了加剧专业性危机的另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市场视角
成长奇迹带来了急躁情绪
而为了真正解决专业性危机,我们还需要从更深层次去挖掘问题的根源。这就需要我们从市场整体来着眼,因为不管怎样人和组织的发展都会受到市场的巨大影响,专业危机的形成同样也不例外。其实我在前面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4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让中国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只注重规模和增长的氛围,并进而让很多企业养成了唯结果导向,不关注过程的作风。其实这种作风在市场高速增长,企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了市场低增长,企业日渐成熟的阶段,过程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它不仅决定了企业的效率与利润,也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各种风险、迈向更好未来的能力。但是在现实里,企业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的情况,仍是常态。
与之相反,专业服务注重的就是过程,因为专业服务的统一品质,实际上就是通过专业的过程来实现的。但是依赖过程也有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良好结果的产生,首先依赖于服务机构自身对专业性的坚持,其次也依赖于双方甚至多方的有效配合,最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会产生实际的结果。但是如果企业自身不注重过程,过于结果导向。就很难理解专业服务机构在过程上的投入,也很难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配合,而更倾向于把所有问题都丢给专业服务机构来解决。在现实日常里,如果病人不配合,只想立即好病;如果原告不配合,只想马上赢官司,我想即便是神医也难以妙手回春,即便是大律师也难以力挽狂澜。但是在现实里不关注过程,而对于获得结果急不可耐,正在中国所有的专业服务领域反复上演,让专业人士无所适从。我相信正是这种高速发展时代所形成的急躁情绪,催生和加剧了专业性危机的到来。
群体文化影响了独立原则
当然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客户的对于解决问题的渴望也并非不能理解,毕竟如果问题不是那么紧急重大,他们自己就可以解决了,也就不用找外部的服务机构了。所以即便客户变得更成熟更理性,在限定时间和预算内解决问题的压力,对于各个专业服务领域依然都是存在的。所以到底是顶住这个压力以专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还是放弃抵抗完全按客户要求从事,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更是专业人士自己的选择。而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专业人士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发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专业人士坚持独立思考,秉承独立原则,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通过自身的专业性来解决问题。
但客观的来讲,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是缺乏这个独立性基础的。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强调的是集体意识,更强调家文化,更强调人情世故。这就使得一些真正坚持独立原则和展开独立思考的人,成为了人群中的异类,成为了“枪打出头鸟”目标,而这次PPT事件的举报人就受到了这种待遇。而随大流、顺势而为自然就成了更多人的座右铭,使得少数坚持独立原则的专业人士变得更加步履维艰。当然这也与我们教育体制密切相关,长期的应试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群体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再加上职场过来人的各种教育和潜规则的驯化,坚持专业性就成了一种不合时宜也不和群的选择了。
源头缺失叠加了培养缺乏
如果再往文化层面深入探索,可以发现其实自古以来国人就非常崇拜工匠精神,无论是故宫内珍藏的雕琢精妙的奇珍异宝,还是民间艺人的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工艺作品,无不散发者广大劳动者长期专注的光辉。而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也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可与弘扬,成为了推动整个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但专业精神似乎并不起源于中国,而是起源于早期由教会主导的欧洲国家。这也使得专业精神在中国缺乏长期的积淀,而更像是一个海外的舶来品。不过其实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与专业精神本身就是一回事,既都是对品质和原则的坚持,也都是对过程和细节的专注,只是分别被用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已。这点也可以参考我们的文章《论工匠精神与专业精神》。
而在服务业当中,相较于更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和生活服务,商业服务和专业服务的发展就更晚,甚至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而且长期以来中国发展服务业的思路都是以普及和普惠为主,更注重服务的覆盖面和公平性,而比较少关注于品质和效率的问题。因此即便是对于审计师、律师、咨询顾问这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服务领域,也更侧重技术和方法方面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专业精神的强调和培养。对于咨询这个复杂性更高,历史也更短的行业,就更是如此,在实践中也更强调完成任务、获得收入和发展业务,而对专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应有的投入。这点与前面提到的,中国本来就缺乏在专业精神上的历史积淀相互叠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专业人士每到需要依赖专业精神和专业操守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就有更高的跑偏几率了。
到底如何解决专业性危机?
分析完了专业性危机形成的原因,我们再来谈谈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的结论是非常简单的,针对前面的个人、组织和市场形成专业性危机的逻辑,我的建议也由此展开,那就是,面向个人,我们需要加强专业人群的培养;面向组织,我们需要强化专业市场的构建;面向市场,我们需要驱动专业精神的回归。下面我来具体说说以下三个方面:
专业人群需要培养
关于人才培养的这个部分,我之前也仔细看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不长时间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Reskilling China》,并且还对报告的负责人进行了跟进的访谈《在后工业时代重新思考学习与培训》。其实报告的结论还是非常清晰的,就是在10年之后也就是2030年,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的效果还未能得以显现,但是市场变革却对劳动者的能力有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那么未来填补这一能力上的空缺,对于当前劳动者群体进行升级再培训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选择。而在这些劳动者当中,专业人士显而易见的会成为规模增量巨大,且总体收入规模增长最多的群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规模就比较大,在一方面也是因为由于工作性质,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也比较高。而因相应的创业创新者虽然重要但是总量依然很小,而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的劳动群体则会由于自动化的替代而大幅度的缩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在我看来逻辑也并不复杂,并且前面也提到过,长期以来我们所关注的是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大,所以更依赖于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勇往直前与奋力拼搏。但是现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关注点正在发生转移,开始逐步关注到效益和品质的提升上来,而这与量上的增长相比,显然是个更复杂也更细致,且更依赖过程的任务。
前面有提到中国的世界500强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但实际上从人效和利润的视角来看,中国企业与美国相比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这也说明了这种从量到质的转移已经迫在眉睫。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随着经济整体增速的降低,市场的增长空间也将逐步受限,并将引发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从国家层面来看也将推出更多复杂的法律和政策来规范竞争,而这两个维度最终都将增加市场对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以及咨询顾问等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整体需求。而我相信专业人士群体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成长的重要力量,所以培养和扩大专业人士群体规模就成了解决专业性危机逼近的首要任务。
专业市场需要改善
当然,如果专业服务机构本身没有良好的发展,也就办法吸收这么多新增的专业人士群体来就业和发展。不过,从宏观来看中国在专业服务领域的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只从GDP的构成来看,美国的专业服务业的规模占到了近15%,而中国只有不到3%,仅为美国1/5。如果从具体的细分专业领域来看,拿律所这个最大的专业领域举例,中国律所当前的市场规模在5500亿左右,仅为美国律所市场的2800亿美金的1/3不到。而如果再看管理咨询和市场研究这两个领域,中国相应的规模在500亿和200亿元这个量级,而美国则分别达到了600亿美元和250亿美元的规模,都是中国相应市场的8倍以上,如果在对照中美当前相当接近的GDP数据(2020年中国GDP预计将达到美国的75%),专业服务市场落后的问题就显得愈发的明显了。
除了规模落后之外,另外一个问题也至关重要,就是专业服务价值被忽视的问题。这里面最典型的问题是,除去个别情况之外,由于中国实施普惠医疗,医生的收入与其专业投入仍然不成正比。而律师面对市场剧烈的颠覆和激烈的竞争,想保证合理的收入水平也难上加难,而市场研究行业则面临大数据分析替代和行业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而咨询行业虽然发展了近四十年,却仍然被不少人认为只是个传话筒,而没法提供什么实际的价值。中国市场对专业服务价值的低估和对专业人士的不理解,也成为了专业服务市场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与日本、韩国和德国政府都有推动自身咨询市场发展的举措而言,中国政府似乎对这个狭窄的领域缺乏足够的关注。这与欧美国家有着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和成熟专业人士群体,医生收入高、律师做总统和顾问受尊敬的现状,有着天壤之别。由此可见,专业服务市场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大的努力。
专业精神需要重构
所以从更深层次来看,我们所需要的专业精神的重构与回归,前面其实也提到其实专业精神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并且在广泛传播的工匠精神。只不过工匠精神所面向的更多是制造业领域的劳动者群体,而工匠精神在服务领域,尤其是专业服务领域的延申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到的专业精神。只不过,专业服务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新生事务,需要我们假以更多时日来进行实践和了解而已。当然,在专业精神的重构和回归的过程之中,我认为三个过渡也是至关重要的:
- 从重结果向重过程心态过渡
:这是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从过往的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现在的中低速增长阶段,所要面临的必然选择。新生和初长虽然会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的力量,但是走向成熟也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于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我们在高成长快发展阶段,已经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果,而这与我们不计代价,不问过程以结果为导向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市场正在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为了获得更好的未来,在心态上实现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已经是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解决当前问题,挖掘市场机会,构建竞争优势的必要选择。如果还要举例的话,我相信华为30多年来,在咨询领域大量投入来完成自己的,研发、财务、生产、供应和管理过程,从而获得当前的竞争力应该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吧。
- 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过渡
:而对于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群体,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服务客户完成报告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很多朋友还是认为就是为了获得高收入,大品牌和好履历,这点当然是人之常情,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也使得很多人只是把专业服务领域当作一个满足物质层面需求的垫脚石,这么看来在很多事情上的确就没有必要那么较真了。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领域,如果你真的希望在专业服务领域全力投入认真做下去,你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我相信更多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无论是展开研究对好奇心的满足,还是分析问题发现关键的惊喜,还是最后解决问题获得客户认可的感动。我相信这些才是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坚持专业精神,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的最大回报。
- 从依附客户向走向独立过渡
:而这也将给我们从事专业服务领域,坚持专业精神更大的信心。或许现在客户仍然认为我们做咨询的仍然只是传话筒,我一直以来对这种说法一直很反感,因为这潜移默化的低估了我或者说其他专业人士的价值。但是今天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也想通了。的确很多企业的发展与成功就是公司的创始人和公司全体员工艰苦卓绝努力的结果,他们认为与咨询顾问关系不大完全合理。而他们认为咨询顾问做的,只是验证老板的判断,传递老板的心声,也是确实是企业在那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只不过我们不能自我感觉良好的把那个叫做替别人制定战略,不如叫推进战略沟通,我看倒更为妥当。但是我觉得作为专业人士也不应该止步于此,做好传话筒只是基础,真正提供独立的意见,以专业精神来解决问题才是未来,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的被服务对象,它们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他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随着他们走过了高增长的急躁时代,开始逐渐步入高竞争的理性时代,我相信他们对与专业服务的需求,也不会再满足于一个传话筒或者工具人,而是需要一个具有专业精神、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独立意见的有利帮手。
而我们作为专业人士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持自己的专业精神。我相信随着中国市场对专业服务理解和关注的全面提升,以及中国专业服务领域和专业人士的全面发展,中国的专业性危机就会得到逐步解决。专业服务市场也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和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时代的一个必要力量,你可能会问这个时间会不会很远,我觉得不会很远,因为我们的努力现在就已经开始了。
文章作者 | 慎思君
个人微信 | hello_SSX